近日
27岁的江铃股份智能装备中心钳工
高级技师杨准正
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九次全国代表的身份进京参会
就在不久前
他还被授予了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
这个毫厘之间追求严丝合缝的清澈少年
满载荣誉、硕果累累
但是
近来竟变得“凡尔赛”起来
咋的?
飘了?
有种遗憾叫“无缘奖项”
22岁就登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的领奖台,成为江西省及南昌市双料第一名,并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决赛;23岁获得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;24岁成为南昌市劳动模范;25岁斩获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竞赛江西选拔赛第一名,被再次授予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;26岁成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;27岁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……
在江铃股份智能装备中心的文化墙上,罗列着江铃工匠们近年来得过的大大小小的荣誉。杨准正这张年轻的面孔,尤为显眼。这些年,杨准正逐渐成长为让人“闻风丧胆”的奖项“收割机”,而在2022年江铃承办的南昌市“洪工杯”技能竞赛中,他却榜上无名。
“主场作战,我却与获奖无缘,因为我的身份是一名裁判。”
虽然那时,厂领导说“可惜了,你不能参加这次比赛”,但是杨准正却一点也不遗憾,因为这句话包含的,是对他实力的肯定。
从跑道上驰骋的“运动员”转变为赛事保驾护航的裁判。杨准正直言比自己去参赛获奖更不容易。“划线、钻孔、锉削、锯削、攻丝,钳工的基本功我都有把握,甚至每锉一次,我都知道该掉落多少铁屑。可是裁判要面对的情况却花样百出。”
比赛总时间长达6个小时,选手们在分寸中拿捏打磨,头不抬、手不停,依靠手工和钻床加工出配合件,按照图纸要求达到配合精度,这对于杨准正来说,没什么难度。而做裁判员首先需要通过培训、考核,要对裁判员手册中的各项细节和内容滚瓜烂熟,而且从赛前准备到比赛结束,需要全神贯注地观察,还要随时准备应对现场突发情况。
身份的转变让杨准正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了。“从前只需要关注自身技能,现在成了裁判要做到公平公正,还要避免出现纰漏,以工匠之名为新一代工匠保驾护航。”
有种底气叫“巨人肩上”
“我是一名普通的钳工,有幸与国家级裁判袁大师(袁政海)、刘大师(刘辉)还有我师傅(姜建国)同台,已经感到很荣幸了。”杨准正说。
“果然是‘名师出高徒’啊。”
“ ‘高徒’是谁?哦,原来是我自己。”
凭借优秀的在校成绩和出色的工作表现,进入江铃后,杨准正很快被纳入袁政海工作室,作为重点学员进行培养。在技能大师袁政海、刘辉的指点和师父姜建国的教导下,杨准正的技能水平突飞猛进。
这并不是给杨准正的“特殊待遇”。近年来,江铃集团大力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,着重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。充分发挥劳模创新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优势资源,持续搭建技能竞赛平台,不断深化各技术协会之间的交流,使技能名师们充分发挥“传帮带”作用;坚持“以赛促训、以赛育才”,连续多年承办省、市技能竞赛;2022年来深入开展“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”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,像cae数字化建模、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、钳工技能等多工种、多层次的劳动竞赛,至今已经开展近200场,参与职工7万人次,涌现出一个又一个“冠军”,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技术能手。
杨准正说:“能够在这样的年纪获得这些沉甸甸的荣誉,我深知最重要的原因,是我站在了江铃这个千亿级企业的大平台上。”如今,袁政海、刘辉、王志芳、杨准正、邓文强等一批在一线成长起来的大国工匠、全国劳模、全国技术能手一起,正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等平台,培育更多的“大国工匠”,让更多的产业工人成为“智慧型工人”,让高技能人才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“中流砥柱”。
有种担当叫“强国有我”
“有什么比较长远的目标吗?”
杨准正略微思索了一下回答道:“智造强国,重任在肩!”
回望过去,杨准正仍然记得初次见到汽车制造机器人时给他带来的触动。2019年,江铃股份富山工厂引进了自动化程度达到98%的生产线,过去需要十多个工人完成的工作,现在只需要一两个人操作便能完成,且产能还能提升50%。“在自动化生产时代,产线后期出现的问题,像我们钳工就没办法解决,只能眼巴巴的看着。那时我第一次有了危机感。”
2022年,在江铃稳固轻客市场占有率的重磅车型特顺投产期间,工装夹具无法通过自动化机器人组装,但救护车生产任务紧急,产线改造恢复量产的压力骤增。杨准正带领班组成员,仅用三天完成了工装夹具100多个单元制作、21个工位的机械改造,改造工作缩短工期50%,为后期调试争取了宝贵时间,共计节约开发费用200余万元。
“数字化生产并不是完全取代人工,而是对我们有了更高的要求。” 数字化转型给杨准正带来丰富技能的动力和契机。在扎实学习钳工后,他又学习并掌握了焊工、电工、机器人运维等工种的技能。最近,夹具设计又成为了他的新课题......
如同他打磨过的精致工件,杨准正在时光的淬炼中愈发闪亮,肩负着“强国有我”的使命担当,勇立潮头、笃定前行。